一、雞白痢病。雛雞患病后,精神萎頓,厭食,翼下垂,腹瀉,排出白色稀糞,泄殖腔附近的絨毛為排泄物所粘著。剖檢后可見卵黃吸收緩慢,心肌、肺、腸和肌胃有壞死灶或結節(jié),肝有小出血點和灶性壞死。此病多發(fā)生于2—3周齡的雛雞。能從肝、肺、心等內臟器官的結節(jié)易分離出病原菌。本病的防治方法是:在病雛的飼料中可添加0.01—0.02%的痢特靈,連續(xù)喂7天,必要時可繼續(xù)喂給。拌料時要充分混合均勻,以防發(fā)生中毒;土霉素的用量為每只雛雞每天喂0.02—0.03%克;氯霉素的用量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0.02—0.05%,連喂3—4天。
二、溫度過高或過低。由于雛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發(fā)育尚未完全,對溫度的調節(jié)機能較弱,還難以適應外界溫度和濕度的急劇變化。溫度過高或受熱時,雛雞呼吸頻速,張口呼吸,呈現(xiàn)呼吸困難,體溫升高,足肢不完全或完全麻痹,軀干和頸部肌肉痙攣。死后剖檢可見腦膜充血和點狀出血,大腦充血和水腫。溫度過低雛雞受冷時,擁擠成堆,羽毛松亂,發(fā)抖,神態(tài)抑郁,有時出現(xiàn)痙攣,呼吸頻率減慢。急性病程通常幾小時即死亡。死后剖檢可見皮下、肌肉、腦膜和腦組織貧血;肝臟、腸系膜、腺胃、肺等郁血。在雛雞出殼時育雛溫度應保持在30℃—32℃左右。溫度要穩(wěn)定,夜間應比白天提高溫度1℃—2℃。室溫應隨雛雞日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,通常下降的速度大致是每周降低1℃—2℃。但須視雛雞體格強弱而定,在雛雞比較弱時,室溫的下降可稍延緩幾天。雛雞生長至8周齡后,育雛室內溫度要保持在18℃—20℃左右。
三、副傷寒病。此病常發(fā)生于2周齡以內的雛雞,該病表現(xiàn)突發(fā)病,下痢,泄殖腔周圍為糞便所粘污,發(fā)生漿液—膿性結膜炎,眼半閉或全閉,間有呼吸困難。剖檢后,主要病變是肝臟腫大,邊緣鈍圓,包膜上附有纖維素性薄膜,肝實質帶有細小的灰黃色壞死灶;小腸粘膜水腫,局部充血,常伴有點狀出血。從肝及其它內臟器官可分離出各種沙門氏菌。該病防治方法:雛雞患病后,可內服氯霉素或金霉素、土霉素。氯霉素每次10—15毫克/只;土霉素每次5—15毫克/只劑量,每天2—3次,連喂5—6天為一個療程。還可用呋喃唑酮,以含藥量為0.04%的干粉料喂服,連用7天。
四、曲霉菌病。患病后,病雛出現(xiàn)呼吸困難,呼吸次數(shù)增加,張口呼吸,呼吸時發(fā)出嘎嘎聲,晚上尤為響亮。剖檢可見肺部和氣囊有粟粒大至綠豆大的黃白色小結節(jié),有時肉眼可見到灰黃色或黃綠色甚至黑色的霉菌菌絲體,特別是氣管、氣囊和肺組織的病灶最為明顯。除肺和氣囊外,胸膜、腹腔、腸系膜等也可見到此種結節(jié)。鏡檢病理組織,一般可發(fā)現(xiàn)霉菌孢子和菌絲體。防治方法:制霉菌素,在陰雨潮濕季節(jié),常患有本病的雞場,可按每只雛雞的日用量2—3毫克拌在飼料中喂給,喂3天停2天,連續(xù)使用2—3個療程。治療量每只雛雞日用量3—5毫克,拌在料中喂服。避免接觸發(fā)霉的墊料、飼槽和喂發(fā)霉的飼料,也不要在發(fā)霉潮濕的禽舍內飼養(yǎng)雛雞。
五、霉形體病。該病常大批感染,其特征性的癥狀是流粘液性鼻液、咳嗽、打噴嚏,夜間更為明顯,后期有氣管羅音和張口呼吸,一般病程較長,約1—2個月或更長。剖檢可見眶下竇粘膜水腫、充血和出血,竇腔內含有透明或混濁的粘液。鼻孔、氣管、支氣管和氣囊有卡他性滲出液。該病防治方法:應用青霉素、鏈霉素配合呋喃唑酮、紅霉素、泰樂菌素和其它抗菌素。它可隨飲水服用。泰樂菌素治療,可每經(jīng)4—6周重復一次。呋喃唑酮可按萬分之一作為預防量,萬分之四為治療量,連用7天為一個療程,停藥 5天后可再用一個療程。藥的主要作用是殺滅大腸桿菌一類的繼發(fā)感染。
六、傳染性支氣管炎。病雛表現(xiàn)為流鼻液、咳嗽、呼吸困難和出現(xiàn)呼吸羅音,眼瞼和鼻竇腫脹。剖檢后可見氣管內有粘稠分泌物。氣管壁有粘性或纖維素性滲出物。本病一般成群感染,幼雛死亡率可達25%,而6周齡以上的雞,其死亡率很低。本病的防治方法:本病到目前為止,尚無特殊療法。在該病流行地區(qū),要注意嚴格隔離雞群,加強飼養(yǎng)管理,育雛期幼雛的舍溫可提高50F,供給良好的飼料和飲水。另可用抗菌素3—5天,以防繼發(fā)性細菌感染。也可用弱毒疫苗滴鼻或氣霧免疫。
七、呋喃類藥物中毒。中毒后的病雛,其癥狀表現(xiàn)為精神沉郁,閉眼,很快出現(xiàn)神經(jīng)癥狀,步態(tài)不穩(wěn),運動失調,倒地,兩腳抽搐,角弓反張,很快死亡。剖檢后可見口腔有黃白色粘液,嗉囊擴張,肌胃角質膜易于剝落。胃腸內容物因混有藥物而變成黃色。除小腸充血、出血,心臟有出血點外,還見結締組織水腫。呋喃唑酮的治療量占干粉料0.02—0.04%,連續(xù)用藥不應超過 3—5天。
八、食鹽中毒。飼料中的含鹽量達3%時,或每公斤體重食入4克食鹽時,即可引起食鹽中毒。中毒后的病雛表現(xiàn)為極度興奮,呼吸與脈搏加快,運動失調,兩腳無力,行走困難,甚至癱瘓,口鼻流粘性分泌物,渴欲極度增加。剖檢后可見腺胃粘膜充血,十二指腸及小腸明顯充血或出血。皮下組織和肺水腫,腹腔和心包積水,心臟有小點出血。
九、蛋白質和必需氨基酸缺乏癥。病雛主要表現(xiàn)生長發(fā)育停滯,畏寒,體溫常降至40℃以下,常有大批死亡。該病剖檢后可見肌肉蒼白和萎縮,血液稀薄、顏色變淡、凝固緩慢,心冠溝、皮下等脂肪組織消失,并呈現(xiàn)膠樣浸潤,常有水腫,腹腔和心包積液。
十、氧化碳球蟲病。此病主要發(fā)生于20—45日齡的雛雞;疾『,病雛精神沉郁,羽毛松亂,下痢,糞便呈棕紅色。盲腸球蟲主要侵害盲腸。表現(xiàn)為盲腸腫大,并充滿血液,盲腸上皮增厚。其他球蟲主要侵害小腸。在腸粘膜中有點狀小病灶或小結節(jié),甚至潰瘍。有時可見腸壁水腫和增厚,粘膜表面有血性滲出物。治療方法:治療本病的藥物有青霉素,通常一個月齡的幼雞在發(fā)病早期每只用青霉素5000—1萬單位,連喂3天。金霉素,幼雛的劑量為每只每天5毫克,連喂2— 3天。呋喃唑酮,在飲水中添加0.02%的濃度或在粉料中混0.04%藥物,連喂3—5天。藥物要充分拌勻,以防發(fā)生中毒。此外,氯苯胍治療本病效果較好,其劑量為33PPM。
十一、雞痘。本病皮膚型痘疹常發(fā)生于冠、肉髯、嘴角、眼瞼等羽毛稀少部位。痘疹初為灰色小點,其后匯合成大而厚的痂塊。粘膜型痘疹多在口腔、咽和喉的粘膜發(fā)生假膜性病變,稱為雞白喉。本病無有效藥物治療,可用雞痘疫苗進行預防。
十二、維生素A缺乏癥。本病于2周齡時見生長發(fā)育遲滯,3周齡時表現(xiàn)衰弱,運動失調,羽毛蓬亂,眼瞼腫脹,并有豆腐渣樣物,上下眼瞼被分泌物粘合。病程較長的有干眼病、眼球下陷。剖檢后可見鼻腔、口腔、食道有小的白色膿皰或潰瘍。腎灰白色,有尿酸鹽沉積,應注意補喂紅蘿卜、三葉草等富含維生素A的青綠飼料。